目前分類:心情 (11)
- Jun 15 Mon 2009 13:15
【Brainstorming】何謂尊重?
- Dec 08 Mon 2008 10:04
文化、人文,你們在哪裡?
打開台灣的電視,24小時不斷重複播放的新聞,功利、鬥爭的畫面強烈且深刻的印在每個人腦海裡。有些人看的認真,有些人當笑話,只是不論用什麼角度去看它,它確實讓台灣的社會越來越功利主義了。
中國五千年歷史以來,每個朝代、每個政權,都重複的在做相同的事:賄賂、鬥爭。這點從中國和台灣拍的所有古裝劇都能看到,大家對宦官這名詞絕對不陌生。這樣的「文化」直到今天,台灣政壇仍一直擁抱著,帶動的是政客爭權、人民搶權的現象。權利這玩意,看別人在享受,你會不爽;當自己在享受,都不會去講什麼。這種眼紅的流行,像病毒一樣侵入每個人身體,連新一代的年輕人都被感染,病毒強大的洗腦能力,讓人漸漸的失去感受文化和人文的能力。
太多人盲目的在追名逐利了,如果把精力放一半在文化和人文事業上,或多或少可以平衡一下這個嚴重傾斜的天平吧。
昨天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節目,訪問一位剛上大學的女生。這女生的分數可以填上台大資工(還是電機),但她想了一想,覺得未來若是她唸了這些科系,社會不過是多了一個工程師,多她一個不多,少她一個不少。可是,她覺得人文這塊區域,是很需要被灌溉的領域,因此她放棄未來可能坐領高薪的行業(但以現在科技業的不景氣,未來要多久才能恢復榮景還不知道),轉而攻讀人文方面的科系(不過我沒看到她念什麼科系就出門了)。
18、19歲的女生,有多少人會這樣想?或是說,多少人這樣想過,但卻沒有、不敢做?
可能是沒有勇氣,可能是受家人、師長反對,可能是為未來餬口能力擔心,也可能是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些,都很現實,也很可惜,如果總把利益、現實擺在頭一位,那社會肯定會逐漸失去某些東西吧。
- Nov 23 Sun 2008 22:31
這些日子以來....
這篇感覺會有點嚴肅,因為好像會寫很多政治的東西,政治話題在台灣相當敏感,不管是五歲還在喝奶包尿布的小鬼,或是八十歲了連走路都快不行的老頭,都對政治很有熱情(也很偏激),很怕被貼上藍綠的標籤,卻又默默的找地方努力發聲(這種行為應該放豬四海皆準)。不過台灣社會從八年前由民進黨掌權後,這社會好像沒有一天安靜了…
藍綠標籤沒甚麼,不過是表示你支持那一政黨而已。但若因為對方支持的政黨沒有和自己相同,就視對方為敵人,那是不應該的,更不應該用暴力來作為衝突的手段。
沒有人希望看到228事件、遊行抗議出現暴力的畫面(媒體嗜血那就例外了),不過即使如美國這成熟的民主國家,也曾經在1965年發生過黑人和平抗議卻遭警察暴力對待的種族歧視事件,但也促成後來國會修法,讓黑人在美國社會中慢慢享有更多平等的權力和對待。
回過頭來看,是不是也能說民進黨和國民黨是兩個不同的種族?一個是過去黨國主義,有中國移民來台灣的外來人士;另一個是草根性強,曾長期被打壓的本土人士。台灣民主剛開始發展而已,衝突是一定會有的,從正面的看,衝突會加速民主的成長,讓社會趨向於成熟的方向,前提當然是兩方都能做出真的對社會有利的貢獻,而不是只是扯對方後腿,為了達到權利的享受而已。
電視上充斥著討論政治的節目,每個人講話都高八度高分貝,激動的提出自己的意見。主播、記者用聳動且腥羶色的角度做不客觀的報導。人民天天看這些,煩不煩?煩死了!
我們喜歡看美國人的幽默,喜歡日本主播的成穩,嘴裡嚷著學習學習,真的會學的人有多少呢?
年輕一輩的我們要加油,要改變台灣社會這種畸形、不健康的政治和媒體生態,不要再說自己對社會不關心了!
幹...好虛的內容,趕著上床睡覺前po文章果然不好,沒心情了!
MC HotDog 的新專輯真不錯聽,饒舌歌手的詞都一定要這麼貼切就對了,我喜歡!!!
- Oct 27 Mon 2008 18:03
road to real life
Somehow I was confused on some things that are not
- Jul 06 Sun 2008 18:05
讀書心得--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這本書出版很久了,我到最近才借到手,聽聞許多人看完本書後對生命的意義都有新的見解,新的體會和新的感受,我的所有懷疑在我看完這本書後都消失了。
透過書中的主角,莫瑞老頭,他所說得每一句話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也不只他一個人在提倡這些觀點,只是藉由他教授的形象、與死神搏鬥的拉扯戰中講出來的隻字片語,加深了它們的力量。
其中我最喜歡的部份是,莫瑞老頭在臥病期間,主角每週二到他家探訪,為了能夠紀錄下莫瑞老頭說的話,主角(看完書我只記得莫瑞和主角老婆的名字,主角叫什麼完全想不起來)為他別上領帶型麥克風時,不經意碰觸到莫瑞老頭的身體,而老頭很喜歡這樣的接觸,彷彿更貼近了彼此的關係。
我喜歡的原因是,隨著年紀漸增,我變得喜歡碰觸別人,自己的家人、朋友、我認識的人,只要有機會,我會想碰碰他們的身體,那讓我感到我真的在和他們交流,而不只是言語上的溝通。曾經有一篇探討男生邀請女生跳舞的文章,說若男生邀請女生跳舞的時候,能接觸女生的手臂幾秒鍾,女生會提昇對這男生的好感,進而提高男生邀舞成功的機率。當然我不是要說我喜歡接觸人家是為了搭訕成功,而是要說身體接觸的奇妙性和影響力,有時遠勝純言語上得溝通交流。
以前我還小時,對爸媽若有比較親密的舉動會感到噁心,一方面是文化因素,一方面是自己害羞。但現在我變得喜歡跟我爸媽勾肩搭背、擁抱,或是幫他們按摩減輕疲勞,我不只想跟父母做外在的交流,碰觸的當下讓我覺得我們是心靈上在交流,尤其爸媽在歷經人生滄桑後所顯現出來的氣勢與老態,碰處他們是我更能體會他們平日的辛苦。這點心靈上得到的滋潤(不一定很正面,但確實滋養了我某些乾涸的靈魂)讓我強烈感受到我是真的活著,不只是一具包著空泛靈魂的軀殼罷了。
我也變得比較喜歡碰觸我的好朋友們,對男生我可以隨時勾肩搭背,打鬧中可以增加更深厚的友情;對女生我可以拍拍肩,或是在分離時做個禮貌性的擁抱,不過也不是每個女生都願意這麼做啦,小心換來一巴掌(這也是碰觸的一種,而且感受更強烈XD)。
不是說肢體接觸一定能提昇情感上的交流,但從我對西方人和東方人的觀察,西方人習慣了肢體上的碰觸,握手、擁抱、各種方式的接觸明顯較東方人多了很多,撇開文化的因素,我看到的畫面是他們呈現出更close的對待,更容易打破隔閡,貼近彼此的關係,如果真的是這樣,我漸漸可以瞭解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做了。
我不知道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對於這種方式是什麼樣的想法,我很想知道,期待看到你們的留言。
這本書還有其他很多值得思考和咀嚼的地方,在我思考且能夠萃取出適合我的部份並融入我的生活之後才可能會找時間把它寫出來。
沒看過這本書的人,我強烈推薦你們去看!
- May 31 Sat 2008 15:46
閱讀心得 - 沒有石油的明天、漫步哈佛
這幾天看完了沒有石油的明天和漫步哈佛兩本書(快過期了XD),分別有不同的心得。
首先是沒有石油的明天。
老實說看這本書很累,除了邊看邊思考外,書中的內容相當嚴肅且廣泛,例如討論石油耗盡時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各種替代方案的優缺點?說明國際因素導致石油價格、產量、分配、應用的層面,也用經濟的觀點去切入。不過由於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東西能夠完全取代石油在各方面的應用,而石油是不再生資源,儘管目前全世界的石油不過開採了一半而已,但另一半要不是品質欠佳,就是必須耗費更多成本去採(不符經濟效應),所以看完這本書會對未來很絕望 = =
另一本是漫步哈佛。
這本只是用來娛樂的,看看全世界 top 1 的學校是什麼樣子,唸不到,過過癮也爽。每次我看完一些西方國家的書,都會覺得他們賦予東西很多意義。例如哈佛校園中的某些建築,由於有些美國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歷史事件於此發生,後代會用各種方式來紀錄、緬懷祖先和事件,每一棟建築、每一個名人都有獨自對於哈佛的貢獻和意義。而這意義之所以強烈,在於他們會用各種形式來顯示,人物雕像、紀念碑、紀錄牌、儀式等等,放置於校園各處,讓後人能了解並親自去體會,獨特的校園文化和風氣就這樣很自然的表現出來了。
歷史走到現在,還會有多少年輕人去關注過去的事情呢?用著現代科技的東西在生活,但這東西是冷冰冰的,就像一台電腦對你絕對不會有意義,舊了就換掉,壞了就丟掉,不過被歷史薰陶過的東西就有其價值,儘管它跟你毫無關係,在接觸到的一瞬間還是能感覺到那股感動,我很喜歡這種感動,這也大概是為什麼出國時不管多遠多荒涼,我都喜歡去比較鄉下、或有歷史文化的地方走一走,都市反而激不起我的興趣。
- Apr 13 Sun 2008 16:55
有點焦慮
- Mar 15 Sat 2008 01:43
【心情】過去的美好時光?
曾經看過一句國外哲人說的話:
「人總是會記住過往的美好時光」
這句話,我認同一半而已。
一段美好的一夜情
一段愉快的短暫合作
一段刺激的經驗
都很容易留下快樂的印象
但如果是結局悲慘的故事呢?
不愉快的失戀
意見不合的爭執
目標不一致的旅程
當你在回想的時候
真的會從中去挑出「快樂」的點來蓋過佔大多數的不愉快嗎?
看完上面那句話
我很老實的對自己說
「不會」
我無法從一段不愉快的經驗中挑出快樂的點來告訴自己「這段經驗是愉快的」
甚至會偏激的將整件事以最悲慘的論述來總結。
但,又有另外一種可能
就是當事情隨著時間過去
不愉快的印象已經埋沒在洪流中
很自然在剩下留在腦海中的印象
只有快樂的部份
如果是這麼想的話
上面那句就說得通了。
只是時間
到底需要多久?
( Brian Mcknight - 6, 8, 12 )
- Feb 12 Tue 2008 03:07
複雜的心情
沒想到,一套無意間看到的短篇漫畫
竟能有百分之七十的劇情
赤裸的畫出了那種難以言喻的心情
彷彿我就是漫畫中的男主角
看到這
我還真佩服那種能把心境描繪的生動活潑的傢伙呢
總是習慣隱藏自己最真切的心情
在最需要說或做的時候時間卻像停止了一般
所以,我大概一輩子也無法成為那種傢伙吧?
- Jan 15 Tue 2008 20:33
最近好像不需要睡覺
早上七八點起床
中午補個半小時眠
還是能撐到晚上三點才睡覺
然後隔天又一次循環
雖然不覺得很累
但是
身體會不會已經無形中開始醞釀逆襲了?
等到哪天一放鬆
反而只能躺在床上休息了?
好久沒運動
寒假該烙人打球了
- Nov 01 Thu 2007 00:18
來談一談為什麼叫「逆 ‧ 活著」
...
原本想沿用舊主題「線與網交織而成的世界」,它對我而言,是警惕,讓我記得,我不是走在一條直線上,而是一個網路,每個岔點總有不同的事情發生、不同的人出現,告訴我這個社會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的,是由所有人共同建立的,一個人的力量很渺小,以往的我總是在某些事情上過於相信自己,認為由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大概跟我防衛心比較重有關吧,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這帶給我的衝擊不小,既然已經牢牢記在心裡了,那就不用再精神標語了。
這幾天看了某個人的遊記(還沒看完),騎著單車,從中國獨自旅遊到法國。沿途他經過很多城市和郊外,體會到不少感受,儘管他重點放在「環保」上面,為提倡保護環境而騎,我卻越看越在想,活著這件事。
人活著,隨著年紀增加,經歷的事情會越來越多,不論精彩不精彩,過了都會成為回憶。到了七老八十,身體已經不再是二三十歲時那個精力旺盛的狀態,坐在椅子上,開始回憶起往事,奢望自己能夠年輕,能永保青春狀態,而非一個行動不便的麻煩老人家。簡單的說,隨著歲數增加,回想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多。活著往前,往後活著,就是為什麼會想出「逆‧活著」,要能有這些回憶,很多都要靠體力來完成,趁著還年輕有勁時,大力的去享受這世界的精彩。拿來當blog主題,也符合這種概念,在每一篇文章編寫時,時間仍在往前走,但我們卻在寫經歷過的事情。
這篇純粹是個人想法,是一種漸漸體會但又不很深刻的想法,第一篇長文就這麼嚴肅,希望沒有嚇到來訪的各位,多坐一下,不要急著走麼~~(死命拉住)